永樂座-找回1924文藝史
【記者唐嘉妤、黃云柔、黃蘅/報導】座落在台北市羅斯福,小而美的永樂座書店藏身台電大樓正對面巷弄中。三年前讀到臺灣史的石芳瑜小姐,恰好注意到以前在大稻埕,有家劇院名為永樂座,但她問了十個人這個歷史,大概九個人都不知道、對這個的記憶很模糊。「1960年很近耶!那麼近的事情可是我們居然沒有人知道。很多事情是需要有人去保留的包括書籍、文化。」石芳瑜如此說到。
永樂之史起於文藝
永樂座,原是大稻埕一家劇院的名字,1924年由大稻埕茶商陳天來投資興建,是當時臺北最先進,最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永樂座也是當時領導臺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所在,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經常在永樂座聚會、演講,知名的作詞家李臨秋於1924年進入永樂座工作。戰後改名叫做永樂劇院,據說1960年時整個拆除,現在已經沒有遺址。
永樂之名在地發揚
石芳瑜是永樂座書店的創店者,她認為書店代表的意義比較像是藝文場所,它除了是書籍的平台外,亦是表演及演講的地方,而起初就是劇院的「永樂座」,其名字背後的歷史正與此理念不謀而合。
此外,石小姐認為,美好的東西可以從在地發揚,不用假借於外,其實我們遺忘了許多本身即擁有的好東西。所以當石小姐興起創立一家二手書店,用紙本的形式保留文化及記憶時,便以兼具歷史變化及臺灣本土精神的「永樂座」,為書店命名。「永樂座」訴說著石芳瑜對歷史與文化的濃厚情感與守護之情。
地緣之情選址亦續情
石芳瑜本身為臺北人,也住過臺北許多地方,然而買書記憶最深刻的地方還是重慶南路、光華商場,及公館、新生南路一帶。對於到公館這區買書的經驗,已是高中之後,成熟度較高、買書的記憶也較深刻,也覺得這個區域一直都是買書的人比較多,所以一方面為了延續自己與書本的相遇記憶,另一方面覺得自己跟學生比較接近,所以選擇將永樂座座落於現址。
石小姐說:「我不怕在一個所謂的『一級戰區』開店,因為我喜歡在我熟悉的、有情感且我也喜歡的環境中,反饋自己從這裡得到的記憶,也想延續這個區域的人的購書習慣。」
由於「永樂座」的由來,石小姐也曾考慮將書店落址於大稻埕,但她覺得那裡賣書的感覺是不大一樣的,大稻埕受商業化與觀光化影響,讓已經離開上班日子許久的石小姐感到疏離。
舉辦朗讀會,從聲音中響共鳴
朗讀會讓文字透過聲音的表現,呈現不一樣的感覺,透過聲音讓作者、朗讀者與聆聽者之間產生連結與共鳴,激盪出更多不同的收穫。朗讀會讓詩人、小說家有一個闡述創作理念與心路歷程的機會,也能讓聽者接收到最真誠及貼近原創文字的聲音,享受以不同的感官「讀書」的感覺。
永樂座的第一場朗讀是由吳明益老師所提議,也從此將朗讀會帶入永樂座,石小姐表示,永樂座有時候會特地安排不同語言的朗讀,比如邀請卑南族的巴代以原住民語朗讀自己的作品;請李長青用台語朗讀自己的創作;如果是外文小說,就請譯者或朗讀者用外文朗讀一部份的篇章。


突破困境與人與書的對話永不止息
石小姐一開始透過在錯誤中學習,慢慢的讓整家書店步上正常軌道,她坦言店裡曾經陷入很糟糕的狀態,諸如沒有顧客、建設漏水、進的書不好,她認為永樂座能經營到現在這個樣子,她已經感到很滿足。
他接著指出,書店不以賺錢為優先,理想中的實體書店是,能夠給顧客一個舒適的空間,讓他們喜歡上這個環境,也能尋獲中意的書籍,從中得到知識與快樂。
她說:「這個行業會一直帶著你得到不同的知識,那個滿足很大,這是書店迷人之處,再加上它的變動性,除了書之外當然還有人。」
她認為實體書店最大的意義就是,創造人與書接觸的空間,那是虛擬網路取代不了的東西,她透過與顧客互動,體現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經驗,而每次從關係中獲得的東西都是一次新穎的感覺,它不像一些制式的企業進步的空間很小,永遠都會有新的書籍,並且永遠會有新的客人與故事。
相關連結:
永樂座FB https://www.facebook.com/eiraku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