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節點交會 匯聚獨特的「後門」空間
【記者楊宜臻、曹希文、游涵茹/報導】位在寬闊的復興南路上,而非隱秘的小巷弄中,稍不留意,你很可能就會因為匆促的步伐而錯過它,一家名為「後門」的咖啡館,其地理位置,同時為台大、台科大以及國北教大的後門,遠離許多咖啡店聚集的溫州街,為此處帶來新意。取名「後門」,其英文店名為「backstage」,意指「後臺」,就是讓光鮮亮麗的演出者休息放鬆之處。
「後門咖啡」,一個希望帶給店裡人們,自在展現各自樣貌的地方。後門咖啡負責人藍士博表示,因為希望在校外有讀書討論的空間、舉辦藝文活動的興趣、對於咖啡店的嚮往,三者合一,後門咖啡便誕生了。

不複製的純粹 只賣自己喜歡的東西
在現代商業化的概念之下,連鎖咖啡店強調的是統一、相同性,在意的是商品表層的吸引力,及如何將商品大量銷售給顧客;獨立咖啡店則強調相異、獨一無二的特色,傾向販售更貼近商品核心的靈魂與價值觀。不同於連鎖咖啡店的後門,負責人藍士博提到,「我們只賣自己喜歡的東西」,除了與友善農業結合,堅持飲品、食物的品質,店內也舉辦他們所關心的活動議題,希望來到這裡的人們,不僅是以金錢交換商品而知曉後門,也能獲得多面向的思考可能性及更深刻的事物,甚至是台灣的每一個角落。


城市中的節點交匯平行的可能
「節點」,是藍士博執行企劃中,後門咖啡在這個城市裡的定位,讓看似平行的人們在此交匯,藍士博比喻後門是一個載體,他們藉此將想傳達的事物分享給顧客,包括文化、藝術和社會新聞議題,激發更多知識資訊傳達及想法交流,希望不論是工作夥伴或客人,都能獲得超越商品交換的價值,表現咖啡廳本身所要傳達的理念和這城市的靈魂,成為人群匯聚的「節點」。
由於所在的地理位置,常被誤認為是「學生店」,但其實客戶族群有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也因為其組成多元,店內不定時舉辦的藝文與議題講座也涵蓋多元面向,有和出版社或作家合作的書友會、「孢子囊」靈魂創作導演講片會、具公民批判性思考的時事講座、原住民文化認知與捍衛活動等。店內也定期有小型美術、攝影展覽,這些想法的元素通常來自於客戶及客戶的朋友。
而我們拜訪後門時,牆面上佈置的正好是師大美術系學生的創作「双人黏展」,其作者美術系105夏鏡琇,她說:「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而不只是掛在大而白的牆面上、帶有距離與神聖感的作品才能被稱為藝術。」她認為後門匯集了各種多元想法的年輕人,客群的性質與店內環境與所設想的相符合。
夏鏡琇也進一步分享到,這次以接龍為發想的創作過程中,加入「合作、兩人之間的默契與沒有默契」等不確定因素,就像在玩遊戲,常會創造出不可預期的狀況。掛在客人身後牆上的作品,如同這個串連起各種相遇的空間,交織出無限可能的故事。
(店內的藝術展覽空間及「双人黏展」作品。圖/游涵茹攝)
門後的故事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店員阿關笑著說,自己原本就是店裡的客人,平常熱衷社會議題和參加講座,目前在「後門」擔任外場服務,她認為這裡沒有經營者與客人的階級之分,讓她在工作時能輕鬆的與客人成為朋友,也因此便會記得朋友特別的喜好與習慣,例如,曾有對夫婦,喜歡將兩杯不同飲料分裝成四個杯子一起享用。
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的張教授常和朋友來,喜歡參與店內舉辦有關台灣研究的講座,也會來開讀書會,因為和老闆是舊識,店裡的環境讓張教授很自在。
店內也有純粹享受咖啡、茶點的客人;有一位平常會親自做吐司送給店內員工的阿姨,她幾乎一個禮拜從台南上台北一次,都會來後門買咖啡豆,喜歡做甜點的她總是挑吧檯上的位子,跟師父聊一整個下午的單品咖啡及各式各樣的甜點製作;午後,你時常可以看到店內的沙發上有一位奶奶與她兒子及媳婦的身影,沒有太多的交談,他們需要的是,能讓他們休憩一個下午的空間及一杯咖啡。
努力在活動和客人之間取得平衡,試著加強附近學校學生的知名度,在這個節點上,溢注新的故事,創造被更多人需要的可能。








相關連結:
後門咖啡FB
https://www.facebook.com/CafeBackstage332?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