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自由貿易示範區政策的反思 辦教育是市場邏輯還是教育邏輯?
文/ Knight(張天泰)
近日在台灣立法院持續審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已改名中華民國策略經濟發展區設置管理特別條例草案),引發民間教育團體的強烈反彈,深怕台灣未來會因為自經區教育創新示範,讓原先教育公共性逐漸流失,最後被私有化,商品化所獨佔,再加上自經區辦學不受公共監督的政策規劃,也將使教育階級化的鴻溝更趨深化,也可能排擠,瓜分現有公共教育資源。而現行的「教育創新」計畫,將預定讓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合作之名,在全台灣推行比照國外大學收費、學費完全不受限的專班或大學,這樣未經周全思考的教育政策,會不會致使家境富裕的學生,才有經濟能力念所謂的國際名校在台分部,清寒學子不得其門而入的問題再度惡化,這樣的教育政策邏輯是否合乎教育正義原則?
辦教育是市場邏輯還是教育邏輯
顧名思義,「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已改名中華民國策略經濟發展區設置管理特別條例草案),係指透過經濟自由化的先行示範區域,在自由化、國際化的理念大旗下,大幅讓鬆綁貨物進出、聘僱外籍專業人士與外商投資等各項限制,打造有利資本流動的投資環境。而台灣政府在「自由經濟示範區」方案下的教育創新項目,政策立意是吸引國外大專在台設分校、與國內學校合設學院等,招生、學費、教師遴聘等將更有彈性。而台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一再說明自經區教育創新將讓國際學校到台設分校、與國內大學合辦學院、合作學程、合作課程,且一再聲稱:「教育創新納入自經區,目的是希望透過國際知名學校與國內大學合作,讓台灣在推動教育拔尖與追求卓越有更好的成效。OECD調查全球每年有五百萬名留學生,當各國都在積極爭取這些人才時,台灣絕對不能落後,希望透過國際合作有助台灣學術拔尖,創造雙贏。
誠然,從口號上看來,立意良好,台灣在教育上不能落後,我們都愛台灣,都希望台灣雙贏,但教育創新是附屬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的政策,明顯是以市場邏輯來作為最高的指引,在這裡想請問蔣偉寧部長有思考過此教育政策的上位思考是市場邏輯還是教育邏輯?現行借用國際名校合作的光環招牌,真的能讓台灣教育國際化程度的追上香港、新加坡,吸引所謂更多的留學生來台?如果你是國際留學生你會選擇真正的英國劍橋大學,還是在台灣設置的劍橋台大分部?如此地的教育決策者做出這樣的政策倡議,是使用滿足短暫經濟數字成長的「個人理性」?還是運用為公眾服務,為台灣教育長遠的發展與建設,所決策規劃的「公共理性」?
為何筆者會質問此教育政策的上位思考是市場邏輯還是教育邏輯,因為市場邏輯和教育邏輯是根本不同的,市場邏輯強調教育是私有財物,是必須迎合顧客需求,任務是促成經濟交易,以及增強消費後的客戶,但教育邏輯彰顯的是知識分享的公共性,重視透過教育讓學習者在智識上獲得實質成長,訓練學習者進行周全性的思考能力,提升學習者主動,自律,負責的教育習慣,教育政策本應為追求教育本質的教育邏輯來引航,不應該是讓追求經濟數字的市場邏輯所宰制。而以市場邏輯來引導教育政策,而市場邏輯所牽引的教育政策,必然會步入「顧客永遠是對的」,「教育可購買」的危險境地,一昧重視速效速成,強調表面工夫,情繫名校情結,卻完全失去教育的本質精神與學習的內在價值,以市場邏輯為上位思考的教育政策,只是治標的速效方法,從不是治本的長遠大計。
當然在追求效率與效能的現實台灣,談論教育邏輯與市場邏輯之文,有可能會被認為打高空之舉,只是不食人間煙火之輩,故筆者也提出下列問題,期盼讓台灣教育政策決策者能重新凝視教育問題的本身,在此反思自己原先的決策思維,是否能解決原先問題,還是讓問題更趨嚴重難解。
國際名校是否願意來台灣設分校?
目前台灣社會因生育率過低所造成的「少子化」效應衝擊,已有部分大專院校現因入學學生人數不足,而面臨退場的危機,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已供過於求,在這樣經濟市場呈現飽和的台灣高等教育產業生態,國際名校是否會願意會來台灣設立分校呢?
就高教的經濟市場與實質利益而言,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需求量比台灣更大,國際名校如果是以市場經濟為誘因的話,為何要選擇高教發展現狀已飽和的台灣台北做為分校據點,而不是中國一線的大城市上海,北京。
再者,台灣教育部日前也聲明,國外學校來台設學目的之一為「讓學生不須遠赴海外,就能修讀國際水準的課程、取得外國大學學位,減輕學生負擔」,但國際名校動輒數百年歷史的文化傳承,經過好幾個學人世代苦心經營的學術社群,以及不同於世人思維能力的習得,是否能透過所謂橫向移植式的分校設置,就能讓台灣學生獲得同等的教育資源,而留學海外的最大實質收獲,本來就不只是名校的課堂知識與名師的教授,更多的是接受國外多元環境的洗禮,多元的文化刺激,讓海外留學者得因此以成長,學會帶得走的思維與能力,受用一生,也得以回饋故鄉台灣。但教育部片面宣稱減輕學生負擔的聲明,只是看到滿布短視與輕率的政策思維,如此下來,不但台灣學生不會因此減輕負擔,將可能會因付了高學費而無實質收獲,帶來許多爭議、糾紛等負面效應,這樣下去,高等教育品質下降,就算原先有一些外國學校願意來台賣名聲,也會因害怕打壞國際名校的招牌,最後打退堂鼓,離開台灣。
近在眼前的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2007年與台灣地理位置同樣處於亞洲的南韓,在仁川經濟自由區(Incheon Free Economic Zone)設置松島國際大學園區(Songdo Global University Campus),原本想要招收世界頂尖大學十所入駐設立據點,雖然有些國際名校有意要在此設校,但鑒於「經濟衰退的壓力」而暫緩計畫,後來決定退出、例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就是一例,而南韓目前出生率衰退、當地學生因學費過高,而連帶發起反教育商品化的抗議壓力,以及南韓政府的教育整頓計畫,想要加強對校務運作的管理與控制,這些高教問題現象,也正近似於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現況,藉由國際名校設立分點,來提振國內高等教育發展的教育政策,是否能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還是只能短暫達到舒緩學生入學人數的需求,他山之石,歷史教訓已近就在眼前,行筆至此,擲筆三嘆,目前台灣教育決策應扎實地改善實質教學及研究環境,務實地觀察國際高等教育情勢,做出對教育有實質幫助的政策決策,而不是在辦公室中,自我耽溺地陷在「學術拔尖」,「追求卓越」等口號與迷思中,應回身凝視台灣的教育問題,審慎周全運用地教育邏輯思考,改善教育部職能,以及完善整全政策程序,最後實際地解決現實問題。才有機會促進台灣社會進步,達到台灣教育部長蔣偉寧口中一再強調的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