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青即時

拿回學習自主規劃 謝宇程以人生經驗談教改

【記者 林敬倫/林家希/黃信維/邱鈺倫/陳嘉煒 採訪報導】

研究型作家謝宇程,以自身學習經驗為例,說明台灣不斷教改,但學生們仍然沒有學到自主規劃的能力,每個人都想要擠進世俗認為的好大學、好科系,造成過度競爭,但到後來,往往發現自己的選擇是錯的,而對學習焦慮,對未來茫然。

謝宇程從小相信,先把名次考高,選什麼科系以後再說,認為分數就是一切,高中時自己喜歡一類,但父母希望他當醫生,要他選擇三類,最後折衷選擇二類,但後來發現二類都是工程科系,自己並沒有興趣,而因為想當企業家,所以選擇了工商管理系,但又發現讀工商管理不一定能成為企業家,對於老師的教學內容,也覺得枯燥乏味,所以雙主修植物系,但仍然不喜歡。

在台大四年,到了大四才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從高中到大學之間學習到的東西很少,自己現有學到的東西,都是在研究所和就業後培養的,從高中到大學,自己佔有了不該佔有的學習資源,這樣的決策錯誤,能夠怪誰?怪教育?怪政府?

當學生們對於學習感到焦慮,對未來感到茫然時,反而放棄更多自主規劃的機會,謝宇程表示,台灣近年補習班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在學生們找不到學習方向時,去補習班就會減少自主規劃學習的機會,但其實我們是有自主規劃的能力,當我們想找美食,買衣服等,都會上網查資料,而這些就是一種自主規劃學習,我們應拿回更多學習自主權。

針對如何做出正確決策,謝宇程提到,在埋頭讀書和考試之外,多花些時間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各科系的所學內容,應該可以少走些冤枉路;透過參加社團、打工、聽講座等方式,可以認識社會、世界,並更瞭解自己,在選擇前做好準備。關鍵時刻不要盲目聽從主流選擇,或是「哪個產業最賺錢」,才能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首次挑戰18分鐘演講,謝宇程認為這次演講是最難的一次,安排演講內容時需更深思熟慮,前後共做了六次重大修改,只為了讓聽眾能聽到更深刻的內容。身為一個作家,希望能通過此次的演講,讓學生得到更多有關老師的觀念,像老師思維、能力、作法、如何跟家長溝通等。

謝宇程演講 圖/黃信維攝
謝宇程演講 圖/黃信維攝
謝宇程演講 圖/黃信維攝
謝宇程演講 圖/黃信維攝
謝宇程演講 圖/黃信維攝
謝宇程演講 圖/黃信維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